根据辽宁师范大学党委《关于在暑假期间持续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通知》的有关精神,大学外语教学部党支部于7月20日通知全体党员进行自学,并于7月31日晚7时在腾讯会议组织集体研讨,每个专题请三位老师进行交流学习感悟,全体党员教师学习态度认真积极,交流气氛活跃。
一、对“四有”好老师进行交流的有:王超、于晓宇、吕博文同志。
王超同志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是每一个中国人基因血脉中本来就蕴含流淌着的理想信念,我们要自觉自立这样的理想信念。我们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师德师风,制定新时代教师行为十项准则,就是要在社会的大环境里、时代的大背景下、教育界的大生态中,陶冶师生道德情操。教师需要谦虚、敬畏、知不足,永远保持不忧不惑、不骄不躁的气质和定力。教师身负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要以一颗充沛活泼的仁爱之心赢得社会的广泛尊重。
于晓宇同志认为:教师要提高政治站位,为培养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自己的力量。教师不仅是教授课本知识的教书匠,还是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也是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教师要围绕学生、关爱学生,用包容、理解的态度与学生共处,做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吕博文同志认为:老师是撒播知识种子,传递文明火炬的使者,也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和守护人,这是新时代对广大教师的新要求也应成为广大教师内化于心的使命和担当。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源头活水,善于学习,充实自我。率先垂范,特别是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好老师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在教育改革发展中锻炼成长起来的。好老师还应该是智慧型的老师,具备学习、处世、生活、育人的智慧,能够在各个方面给学生以帮助和指导。
二、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围绕“学思想强党性,忠诚为党护党”进行交流的有:周弘扬、陈明月、施宇同志。
周弘扬同志认为:党的力量来自组织。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把党的组织工作放在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谋划、部署、推进,创造性提出和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陈明月同志认为:我们一要带着信仰学,在学中坚定理想信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二要带着感情学,在学中铸牢对党忠诚。我们要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深学笃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要带着初心学,在学中站稳人民立场。努力在学思践悟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
施宇同志认为: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为社会发展输送高质人才是我们的重要职责。这要求我们在教育中要坚持悉心育才,认真上好每一堂课,时刻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日常教学到科研活动要坚持思想引领,突出政治导向,强化个人党性,以身示范,使学生切身感受到爱国思想教育,培养学生成为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为国家发展尽职尽责的人。
三、对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进行交流的有:孙悦莹、陈旭、陈雪同志。
孙悦莹同志认为: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作为新时代的青年、高校英语教师,更要注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要善于运用多种方式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重课程思政,润物细无声,在课堂上讲述中华文化中的经典故事、传承文明精神和价值观念。
陈旭同志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就文化建设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在正本清源中廓清了理论是非,校正了工作导向;一系列激浊扬清、固本培元的重大举措,在全社会唱响了主旋律、弘扬了正能量。当《长津湖》《我和我的祖国》 《觉醒年代》《流浪地球》这些浸润着中华文化、饱蘸着中国精神的精品力作在海内外热播;当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日益走进人民群众心中;当历史学家汤因比预言的“人类的未来在东方,中华文明会成为世界的引领”正在变为现实,我们没有理由不自信: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陈雪同志认为:作为一名教师,“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是教师的道德境界。对于学生而言,老师就是“坚定文化自信”第一个范本。老师的言行举止、思想信仰,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因此,我们应该积极传承弘扬中国文化,在课堂中融入中华文化元素,真正做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同学们阅读经典读物,了解传统节日,提高同学们的文化传承意识。
本次主题教育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党员同志们都感悟颇深,纷纷表示会将党委的精神贯彻到底,落实到行动之中。